【热门】教学设计方案范文汇编八篇
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,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,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。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1【教学目标及训练重点】
1、识记理解“涔涔”“郁热”“昧心”等词语及文学常识。
2、了解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。
3、 体会戏剧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、曲折的情节刻画人物、表现主题。
【教学过程设计】
第一课时
【教学要点】
1、作者作品简介
2、分角色朗读
3、理解课文节选部分的矛盾冲突
4、课堂讨论:周朴园爱鲁侍萍吗?
一、导入
简介作者及《雷雨》的大致情节
二、速读
理清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
三、讨论
课后练习二: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?为什么?
四、课堂活动:辩论
正方:一二组——周朴园爱鲁侍萍
反方:三四组——周朴园不爱鲁侍萍
[通过辩论,疏通“重逢”一节的情节脉胳,赏析人物语言,分析人物形象]
总结要点:
1、 周朴园曾经喜欢过,甚至爱过
2、 他始乱终弃的原因(性格特点、阶级特性)
3、 周朴园的人物性格
五、布置作业
课后练习三
六、板书设计
第二课时
【教学要点】
1、 阅读赏析“斗争”一场
2、 归纳人物性格及主题
3、 课堂练习
一、阅读赏析“斗争”一场
讨论
1、周朴园有没有顾父子之情,为什么不顾?
2、剧中通过鲁大海的话交代了什么?
3、侍萍为什么不认儿子周萍?
二、讨论总结人物性格
1、周朴园:残忍、冷酷、自私、贪婪、虚伪的反动资本家。
2、鲁侍萍:
3、学生自己归纳鲁大海的人物性格。
三、讨论
剧本为什么以“雷雨”为题?
四、归纳主题
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的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,提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,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。
五、课堂练习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。(让学生自己找印象深刻的句子,加以分析讨论。教师可点拔
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台词中能表现人物心理的句子。)
教学设计方案 篇2学习目标
1.学会“澡、械”等5个生字,正确书写“诞生、洗澡、漩涡、花圃、逆时针、司空见惯、无独有偶、见微知著、锲而不舍”等词语。
2.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3、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。
4.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,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。
5.体会本文语言生动、准确的特色,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。
课前准备
1.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,生字、新词、重点语句的课件。
2.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。
教学过程
第一课时
一、谈话激趣,导入新课
1.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,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?
2.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*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?(学生自由发言,如:善于思考、勤奋刻苦、锲而不舍等等。)
3.教师小结: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,那些定理、定律、学说的发现者、创立者,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、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,不断发问,不断解决疑问,追根溯源,最后把“?”拉直变成“!”,找到了真理。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: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。(板书课题)
4.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?(学生自由发言。)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,请同学们齐读课题。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,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。
二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1.同学们打开书,自读课文,要注意读准字音、读通句子。
2.出示词语:
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
(1)指名读词语。
(2)齐读一遍。
3、好!同学们再读课文,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?分别是什么?
学生自由回答:
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,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,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。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,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,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。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,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,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。 三、细读课文,找出规律。
1、这三个同学说的很对!这三个故事是多么有趣的生活现象啊!现在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三个故事,看看这三个故事的介绍和内容,有什么相同点?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。
(学生边读书边思考)
2、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在书做了圈画,有的还做了批注。很会学习。
3、现在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发现,讨论存在的疑问。
(四人小组交流)
4、现在请同学说说交流后自己的认识。
三个故事都是讲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的问题; 三个故事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; 三个故事都是说明“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”。 5、大家讲的很好。有没有人能把三个故事间的相同点分析透彻些?
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。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,不断地追问;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;最后解决了问题,得出了结论。
6、你真棒!课文读的很仔细,分析的也很有道理。书上有一段话和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,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啊?
(第二自然段)
投影(第二自然段)
7、齐读第二段
8、是啊,“从细小的、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、追根求源,最后把“?”拉直变成“!”,找到了真理。”这也是课文中的哪句话的意思?
(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)
9、一起读这句话!
10、这里的“?”“!”各指的是什么?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?
的含义是:看出问题,不断发问、追根求源。 !含义是:不断解决疑问,找到真理 ……此处隐藏4487个字……请你当一回科学家来设计宇宙飞船。
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
1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认识生字15个。
3、理解课文内容,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、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从小做一个讲文明、懂礼貌的好学生。
教学重难点
1、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理解课文内容。
教学准备
小黑板,生字、词卡片。
课型:课文
教学方法
谈话、小组合作式
教学步骤
一、导入新课。
1、指名说说: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,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?
2、同学们,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。
3、板书课题:《说声对不起》(学生齐读两遍)
二、新授。
1、质疑:同学们读了课题,你想知道什么?
2、初读课文。
(1)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。
(2)标出自然段的段序。
(3)出示生字,学生开火车读。
挨 超 陆 铅 措 窘 陈 眶 彼 歉 秒 凑 谅 束
(4)出示生词,同桌读,男、女同学接读。
挨打 超越 大陆 铅笔 不知所措 窘迫 陈列 眼眶 彼此 道歉 一分一秒 凑到 原谅
结束 支支吾吾
3、再读课文、理解课文。
(1)默读课文,勾出不懂的词语,在小组中讨论。
(2)提出还不懂的词语,大家解决。
(3)指名接读课文,并指名评价。
(4)在小组中学习:
a自由读课文。
b讨论: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?
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。
d讨论:小作者的表现,开始是什么样的,后来又上什么样的?
由开始我说不出口,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,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?
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,体会我的心情。
f指名说说: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?
4、朗读课文。
正确地朗读课文;
正确、流利地朗读课文;
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三、布置作业
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四、板书设计
讲文明
说声对不起
懂礼貌
教学设计方案 篇8【教学目标】
1、体会作者在写“吆喝”时的内在情感,了解“吆喝”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。
2、学习文章合理安排结构、注意语言的衔接过渡的方法。
3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、感悟生活的能力。
【重点难点】
重点:朗读课文,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。
难点:体验作者在写“吆喝”中的内在情感。
【教学课时】
一课时。
【教学方法】
1、情景教学法。
2、讨论点拨法。
【教具准备】
多媒体、录音机、示范朗读磁带、接头吆喝录音带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导语设计
同学们,一年四季,一天从早到晚,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?请大家模仿一下。(学生自由发言,表演)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,我们来听听,看谁学得最像,最有蕴味。(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声录音带,学生品评)今天,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,它就是著名记者、作家、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《吆喝》。
街上每天都有“民间艺术家”免费演出。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,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,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,却是优美动听的音乐。这不,在萧乾的笔下,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。
吆喝声,是“生活的交响曲”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。如果时光倒流,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,人们常常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。如今,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,但听一听萧乾的《吆喝》,依旧能引发我们的无尽遐想,那往昔的生活片断,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。
二、朗读课文,整体感知文意
1、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,学生听读,初步感知文意。
2、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。
教师总结: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。围绕吆喝声,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、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、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。
三、合作探究,深入研读,把握文章结构,理解文意,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
3、学生精读课文,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,提出疑难问题。
4、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,合作探究,共同解决。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,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。
5、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,并演示,全班共同讨论解决。
老师提出问题,学生小组讨论,大家共同明确。
⑴ 文章重点是写北京街头的吆喝声,为什么要从洋人对北京街头吆喝的文章写起?
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主要介绍了北京街头的哪些吆喝声?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?
⑵ 作者是如何将纷繁复杂的事物介绍得有条不紊的?
⑶ 作者为什么能对吆喝内容、声调、韵律进行概括归类?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?
⑷ 你喜欢哪些描写?为什么?
四、品读课文,揣摩语言,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
1、教师提示:
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,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,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试找几例,仔细品读,体会其中的意味。
教师可就语音、语调、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。也可播放现实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。
学生自由表演,其余同学评点。
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,如“混沌喂──开锅”“硬面──饽饽”“行好的──老爷──太(唉)太──有那剩饭──剩菜──赏我点儿吃吧!”“蒸而又炸呀,油儿又白塔。面的包儿来,西葫芦的馅儿啊”语言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。
学生自选例品评。
【课堂小结,迁移拓展】
同学们,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,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。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,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,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、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调查方法,有问卷调查、访问座谈、查阅文献、摄影录像等。
以四人一组为宜,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。
【布置作业】
1、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,然后在班内表演。
2、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,体味“吆喝”的韵味。
【板书设计】
吆喝(1~3)引出话题
(5~9)从早到晚
(10)一年四季
(11~14)对吆喝声进行评价、品析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