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头啥模样科学活动思考与设计
建构式教材上把这个活动安排在关节的后面。我认为,关节其实是骨头的特殊部分。讲到关节,一定先要了解骨头。因此,我把这个活动排在了本周的第一节。
开始琢磨,关于骨头,孩子最应该了解的是什么?名称?不一定。查找了很多资料,关于骨头的名称,其实有许多不同的划分,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名称。最终自己决定:1、与平时的语言习惯一致的骨骼名称介绍给孩子。比如:肩胛骨、鼻骨。2、与大班孩子的习惯养成最最重要的骨骼的名称让孩子知道。比如:脊椎骨。从《走近小学》的主题开始,我们就开始要求孩子们做端正。在今天的活动中,脊椎骨的作用就能让孩子明白。3、其他骨骼的名称就笼统一些。比如:手臂的骨头、腿部的骨头。
除了名称,骨头的作用也是一个主要内容。支撑身体、保护内脏与大脑。
还有,关于骨头的变化。我觉得大班的孩子有兴趣也有这个能力来了解。
材料的准备上,如果一下子出示全身骨骼图,孩子们会惊慌。而且,也没有这个必要弄得像在人体解剖课。X光片是主要的。通过手部、腿部、胸部的X光片,孩子们回忆与交流、丰富着骨骼的.知识。然后在出示全身骨骼图,并让孩子们模仿X光片上人物的动态。孩子们觉得很有趣。虽然嘴里还是在说着“死人骨头”,但没有丝毫的害怕。我也顺着孩子们的“死人骨头”话题,引起孩子思考:为什么人死了后其他都腐烂了,骨头却保留了下来?孩子们得出结论:人体中骨骼是最坚固的。
在区角活动时,孩子们提出要借用我的骨骼图,来画、来剪贴。
相关知识:正常成人共有206块骨头。其中躯干骨51块,颅骨29块,上肢骨64块,下肢骨62块。出生时有350块,幼儿有303--304块骨头。成人后5块骶椎合成1块骶骨,4--5块尾椎合成1块尾骨。
一、活动目标:
1、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,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。
2、懂得一些保护骨骼、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。
二、活动准备:
X光片(手臂、腿、胸部);PPT:脊椎骨、全身骨骼图
文字卡:支撑、保护;好习惯、有营养;
三、活动过程:
(一)我的支架
1、我们马上就要成为小学生了,小学生是怎样坐的?是什么让我们的身体能挺直?
2、捏捏身上的骨头,捏上去什么感觉?(硬硬的)这是脊椎骨。出示PPT
3、身上哪些地方有骨头?
4、小结:骨头长在皮肤和肉的里面,我们看不到,但能摸到。有一种机器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骨头。
(三)看X光片,认身体部位(腿部、胸部、脚部)
1、这里有几张X光片,你能认出这是什么地方的骨头吗?说说它们的样子,在自己的身上摸一摸。告诉幼儿骨骼的名称。
2、你还知道身上有哪些骨头?
(三)人体骨骼。
1、看了这张图,你能知道些什么关于骨头的知识?(老师可先示范:看了这张图,我知道人的手臂由两部分骨头组成,上面一根、下面两根)
引导幼儿关注: 腿部、头部、胸部、腹部、手、脚
2、对你不知道的地方提问,相互解答或老师解答。
3、人体有这么多的骨头,骨头有什么用呢?(支撑身体、保护内脏)
出示文字卡:支撑、保护
小结:有的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,比如:脊椎骨、腿上的、手臂上的骨头;有的骨头能够保护内脏。比如:肋骨
做几个动作,感受骨头的作用。立正,手臂前伸;摸一摸,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:头盖骨、肋骨。
4、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,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?自己摸一摸,或是数一数图,估计一下。
大人有206块,为什么有那么多?看看手骨图,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。
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
4、骨头在长,会有什么变化呢?(长长、合并、变硬)
(三)让骨头长得好
1、怎样让骨头长得好?
2、如果骨头受伤了,会有什么感觉?为什么会受伤?
3、师幼共同小结,提升:喝牛奶、晒太阳、运动、坐得直、站得稳
探索求知:信息是如何传递的
1、 活动目标:
1)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、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,
2)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,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。
2、 活动准备:幼儿通过查询、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。
3、 活动过程:
1) 交流: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。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、用声音发信号、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。如:通过手势、旗语、烟火等物体发信号;通过吹号、打铃、敲鼓、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;用信鸽捎带、邮局传递、发传真、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。
2)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。如: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;抗日战争时期,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。
3) 讨论: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?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。
4)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: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,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,开始后,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,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,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。
4、 活动延伸:
1)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。
2)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,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,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