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学音乐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优秀教案

时间:2024-09-24 11:24:06
小学音乐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优秀教案

小学音乐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优秀教案

教材分析:

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是苏少版音乐教材,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“大山,你好”中的歌曲。它是一首四川民歌,形式简单,情绪乐观爽朗,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、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。歌曲旋律自由,音域只有六度,歌曲中大量运用“罗儿”“郎郎扯光扯”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衬词,流露出歌者的愉悦自得的心情,也使这首歌更加的生动形象,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。

教学目标:

1、通过聆听对比,让学生总结出山歌的特点,形成初步的印象。

2、通过对四川民歌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的演唱,让学生明白歌曲演唱是一种创作活动,通过自身的创作参与,使音乐发生奇妙的变化,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。

3、通过师生合作演绎歌曲,体验合作的乐趣。

4、通过聆听、感受、品味不同版本的歌曲,使学生开阔视野,体验音乐的奇妙变化,带来的不同感受。

5、了解、认识、掌握上波音记号和跨小节切分节奏。

教学重难点:

1、用欢快、热烈的情绪表现歌曲。

2、歌曲中的衬词演唱,把握演唱歌曲的韵味。

3、上波音记号,跨小节切分节奏的准确把握。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:

1、师:今天的音乐首先请同学们听两个音乐片段,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?

[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《山歌好比春江水》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,指名回答]

生:(音很高……)

师: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。刚才我们听到的第一首叫《山歌好比春江水》,第二首叫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》这两首歌曲都是民歌中的山歌,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样,山歌的特点是:高亢嘹亮,长音很长,在户外演唱,节奏自由,悠长。

[多媒体课件:山歌的特点]

【设计意图:音乐是听觉艺术,因此在此环节中我选取特点鲜明的两首山歌,让学生聆听,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,体现自主学习的能力,通过自身聆听对比,发现两首歌曲的共性,由学生揭示山歌特点,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让他们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,使学生更乐于参与音乐活动。】

2、师:今天张老师也想为大家演唱一段山歌,请你猜一猜,它是哪个地方的呢?

[教师演唱歌曲第一段,注意肢体动作]

生:?(可能不知道)

师:张老师用一句当地的方言提示你一下!

[四川话:是哪个地方的歌曲哦?xx jx sj.cn]

生:四川

3、师:非常好,这是一首四川的民歌叫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。

[多媒体课件: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]

师:四川人看到太阳出来为何要发表这样的感慨呢?那是跟四川多雾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系,人们看见太阳出来驱散雾气,带来好的天气,心情自然非常高兴。

二、难点解决

1、过渡:今天让我们对着大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山那边的人吧,请同学们何老师做一次回声练习。

[多媒体课件:太阳出来罗儿、喜洋洋欧郎罗,上山岗欧罗罗。教师示范,提示强弱的变化f—p。师生练习]

【设计意图:模仿是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,通过模仿可以积累感性经验,为表现音乐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。此环节中让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回声的效果。经过自身的实践,将理性的特点上升到感性阶段,进一步的感受到山歌的特点。运用歌曲中的歌词作为演绎回声的内容,是对歌曲的初步体验,降低学习难度,为接下来歌曲教学埋下伏笔。通过师生的合作完成回声练习,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,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,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。】

2、师:山里的人们听到了太阳出来的好消息,拿起了工具,大家一起去劳动了。

(1)你能按照节奏读读这句话吗?

x x x x ︱x x x0︱

大家 一起 去劳 动!

[多媒体课件出示此句节奏]

(2)读得很好,老师稍作变化,你会读吗?

x x x x ︱x x x0︱

大家一起 劳 动!

[多媒体课件出示“劳”时间变长了,学生尝试读一读,教师及时纠正]

(3)在这一句节奏中,暗藏着一个切分节奏,与平时看到的样子有所不同,中间的切分音由于跨小节了,所以分成了两个音符用连线连接,形成了一个跨小节切分节奏,但演奏效果还是一样的,重音在中间的切分音上。

[多媒体课件:切分节奏与跨小节切分节奏]

(4)请再次将这句话读一遍,注意重音。

[多媒体课件]

【设计意图:将难点单独提炼,通过眼、手、嘴三方面的对比,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其中的变化,并且理解速度快,知识掌握牢固。较以前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相比,无论是学生学习状态,还是教学效果都有显著提高,降低学习难度。在解决难点的同时也学会了新的知识点:跨小节切分节奏。】

三、歌曲教学

1、师:同学们读得很好,下面张老师想考考大家,在我演唱的`歌曲中找一找,哪里有跨小节切分节奏?

[多媒体课件出示大歌谱并播放伴奏,教师完整演唱歌曲]

生:喜洋洋欧郎罗和上山岗欧罗罗。

[多媒体课件:用色块标出]

【设计意图:现学现用,巩固知识。将刚刚所学的跨小节切分节奏,在教师的演唱中学生自主找寻出来,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同时充分挖掘歌曲除演唱外的其他作用,歌曲教学与音乐知识学习巩固相辅相成,一举两得。】

2、学习“喜洋洋。。。”一句:

(1)唱唱名

(2)加入歌词

(3)注意休止

学习“上山岗”一句:

(1)唱唱名

(2)加入歌词

(3)句尾长音3拍

3、师:同学们学的很快下面请大家和老师接龙演唱,我先唱你们接。

【设计意图:通过师生合作,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,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,感受与教师合作的乐趣。】

4、师:合作很默契,刚才唱的时候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括号里面的词,这些词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?

生:不知道。

师:这叫衬词,有了他们的加入歌曲变得更加热闹,在这里模仿的是人们呼唤牛羊的声音和敲锣打鼓的声音。如果没有衬词,歌曲就变的没有特色了。

(教师范读一句去掉衬词的歌词)

5、师:看来衬词起的作用还真不小,那我们可得唱好它。

(单独练习每个衬词提示“扯”读cai)

【设计意图:要想将歌曲表达好,除了难点的解决外,更重要的是歌曲风格的把握。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这首歌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衬词,并且衬词占据了歌曲的很大一部分,可见衬词唱的好坏与否,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。在备课时本人已关注到这一点,因此在设计此环节时,将衬词单独练习,让学生体会有衬词和没衬词的不同效果。不仅要求学生唱好,更要引起学生的重视,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衬词。】

6、师:下面我们再来合作一次,仔细听这一次我唱的跟你们唱的有什么不同。

(学生先,教师后演唱时,波音处,加上手势提示)

生:在“罗”处抖了一下。

7、师:回答的很对,这个音上有一个音乐记号,叫上波音记号。

[多媒体课件:上波音记号]

看到它演唱时,就应该先唱看到的这个音,再唱它的上方音,再回到这个音,形成一个小波浪,在这里唱成re mi re(练习),注意要唱的短促一些。如果是do,就唱成:(生:doredo)。

(演唱这句的旋律。歌词。)

【设计意图:在师生合作完成歌曲演唱的教学中,要求学生在唱的同时仔细聆听,请学生找出不同点,也就是本课中的重难点之一:上波音记号的教学。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习兴趣,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耳朵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而且是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。学习中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达到“举一反三”的效果。】

8、慢速完整演唱歌曲旋律。

9、完整演唱歌词第一段。修改不足之处。

[多媒体课件:第一段歌词]

10、师:同学们第一段已经唱的很棒了,下面让我们把剩下来的几段歌词学一学,唱一唱。

[多媒体课件:其余四段歌词]

11、师:同学们学得很快,下面让我们带着欢快的情绪完整的演唱一遍,注意3.4段之间有间奏。

四、律动

过渡:同学们的唱的很完整,,这首歌曲是四川人民砍柴时唱的山歌,表达了他们热爱劳动,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,下面让我们跟着音乐迈起脚步,体验一下一起去劳动的快乐心情。

1、教师示范,

[多媒体课件:播放音乐]

2、学生简单学习动作

[教师讲解动作]

3、跟音乐律动。

4、从你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已经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喜悦,这首经典的民歌,不仅被人们所传唱,而且有很多的音乐作品走势以此为主题改编的,下面我们来欣赏两个作品。

五、拓展不同形式表现的作品

1、[多媒体课件:播放交响乐片段],

生:交响乐气势宏大,给人带来震撼力

2、[多媒体课件:民歌和民乐改编片段]

民歌和民乐的合作,让形式更丰富,层次更明显,更加热闹。

【设计意图: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,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。在此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其视听结合、声像一体,形象性强的特点,给学生听觉,视觉的双重冲击力,让他们很好的感受改编后民歌的不同气势,体会音乐的魅力,激发创作欲望。】

六、歌曲处理

过渡:欣赏完两种形式的作品,不知道是否激发出了同学们的创作灵感呢?

生:……

师:没关系,下面我们一起来改编。

1、(改编第345段)

[多媒体课件:分段出示并学习]

2、完整演绎。

段落

《小学音乐《太阳出来喜洋洋》优秀教案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