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立群读史记

时间:2024-09-24 11:37:00
王立群读史记

王立群读史记

 

  王立群读《史记》64_秦始皇27:集权皇帝-王立群

 

  前221年,统一六国,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帝国。称谓在以前都称王。被人堂而皇之地用过。于是一个新称号诞生了。于是皇帝出现了。

  一天,嬴政坐在大殿上,接到使者的消息,说齐田建愿意做五百里地的封君,举国投降。不战而降缩短了,为齐王的愚昧而好笑。大臣们听到使者汇报,都在高呼万岁,嬴政向大臣们提问,天下大定,不能再叫秦王了,该叫什么呢?说完,无声。手下大臣商量后,向嬴政报告,古代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。天、地、泰三皇,五帝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。尊贵的莫过于他们,而地盘比我们小多了。所以,一块儿商议,建议改称泰皇,嬴政讲去泰留皇,留帝,叫皇帝。自己拍板。大臣说,所有命令叫制书和诏书。本人自称朕。这个定下来提了第二个。

  过去要根据先王表现概括一下,叫谥,这个做法不好,是后代君王议论前代,这儿开始不要谥,我叫始皇帝,下边叫二世三世直到万世。从此后历朝历代再也没人改变称呼。这种做法表现心理是头脑开始发热了。前三十五代没有完成的事他不到十年完成了。他觉得可以传之万世,不可能改朝换代了,不允许后代议论是取消了后世的任何批评。称文武都有一定标准。

  为什么这样?制、诏,陛下,亲属太上皇后太后,皇后,还有相关的礼仪制度,为什么在统一后立刻为自己正名呢?三点:一正名;二神化;三圣化。正名,帝王都重视正名,先秦诸子非常重视正名,名不正言不顺,这是大事了。统一天下后,就是要定一个称呼。神化,称帝过程,就是树绝对权威的做法。皇,天人之总称;帝者天号,这两个神圣的字拼在一起,是神化自己。圣化,皇帝意识强烈的帝王。把自己放在一个至尊至圣至大的位置上。一以龙自居,这是民族文化的象征,这是神物,是民间百姓对皇帝的俗称。秦百姓称他为祖龙。临死前,叫今年祖龙死,传到他耳中,谶,脸沉下来,好久没说话,他说祖龙,人之先。垄断心态,他以后只有皇帝才能称朕,表现的正是他惟我独尊的意识。所有权力控制在一人手中。根本目的是加强控制。

  夺了周朝江山,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?这存在一个问题,为自己寻找合法依据。历代帝王玩四种把戏,一是符谶、德运、传国玺、封禅。要么全做,要么做几条,证明自己合法。秦始皇怎么做呢?一是,没有出现祥瑞,说五百年前,打猎打到一条黑龙。德运,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。奉天承运,是奉天命,承德运。德运是战国时形成的哲学学说。由阴阳发展到五行,把每个王朝与金木水火土相配,秦说成是水运的王朝。齐国邹衍提出的,王朝更替,是五行相克的结果。周是火,秦是水,又与五色相配,水配黑,再与东西南北中相配,水配北,秦说是水取代了火,北冬黑,取代了周的夏南红。所以,《英雄》上始皇衣服主色调是黑。不懂五德只看热闹。规定水运王朝,主六,水是阴,火是阳,水运王朝,以为吉,八卦中尚六,车要六尺长,三十六郡,这是德运说,玄乎。用这种说法来论证自己的合法性。当时人们信它。大家承认了他。传国玺,秦昭襄王想换和氏璧,把赵灭了,到手了,让李斯写了八个字,刻成了传国国玺,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。这个重要。传国玺,看得见,摸得着,这个成了物质化的表现。每个当皇帝的人都想得到传国玺,到宋代才丢了。第四个,封禅,在泰山顶上祭天,梁父山祭地,同时举行。二十八年,前219年,登泰山,举行封禅大典。只有易姓而王的人,治理天下太平的人可以,其他人不能。这些一块来搞,证明自己的合法。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,其他人不要学,想夺走,不合法。只有我一人是的。

  皇帝继位考虑的是巩固江山,目的从舆论上完成对天下统一。

  其实,目的只有一个,在政治上高度统一,不允许纷争,用五德说自己的合法性。思想上不行,还要从组织上保证天下统一。灭完六国后,丞相王绾提了建议,三个国家太远,不好控制,建议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,交给大臣们议论,一边倒,赞成。只有一个反对,李斯,廷尉,道理是,刚开始封你的儿子,血缘近,不会闹矛盾,越传越远,几代后,远了,就要争地,争权,这是周天子闹的原因。还会走老路,所以不能封,只能实行郡县,三十六郡。郡县制产生了。

  最早的郡是产生于晋国,“克敌者,上大夫受县,下大夫受郡。”到战国时县比郡低,七雄都设立郡,再在下边设县。秦从商鞅后就合并成邑。郡县制从组织上保证了绝对权力。太守县令由皇帝亲自任命,不能世袭,保证皇权的权威。中央政府实行三公九卿制。

  王立群读《史记》65_秦始皇28:统一制度-王立群

  (秦始皇在文化上控制天下,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统一文字,战国时期天下的文字,不但各国的政治、经济是分裂的,文字也不统一,我这里边拿了一个表,这个表上写了两个字,上面这一行都是马匹的马,大家看,这是齐国的马,楚国的马,燕国的马,韩国的马,赵国的马,魏国的马,写法都不统一。第二行是安全的安,这六国的安全的安的写法,也不一样。这个文字的不统一,是因为异体字、简化字太多,随意简化,随意地写一个同音字,这样一来导致文字不统一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,他把文字统一了,统一以后天下的马,都写成这个了,安全的安,都写成这个了,这两个字是小篆的马和安。这说明,在战国时期,六国的文字差异很大。

  文字的差异就带来了一个大问题,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?文字的混乱,甚至于达到不可辨认,这就麻烦了,假如秦始皇下了一个诏书,秦始皇的诏书用秦国的文字写,到了赵国不认识,到了韩国不认识,你说这皇帝的诏书怎么贯彻?所以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原因是两大原因。第一,文字本身混乱。第二,便于政令统一,这是最重要的目的了。其实秦始皇他统一文字,他的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巩固统一,你别秦始皇弄个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”,人家连这八个字都看不懂,你还谈什么天下统一?就无从谈起。所以,文字的统一是政令统一的前提,而政令的统一又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必要措施。所以秦始皇在文字上下了很大工夫,要统一文字。那么,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?他又是怎样统一度量衡的呢?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《百家讲坛》为您精彩讲述《王立群读史记》秦始皇第二十八集《统一制度》。)

  政治与组织上保障帝国的统一,这么大地方肯定要考虑能不能控制得住。

  文化与经济上呢?文化上,重要措施是统一文字,涉及三方面,一为什么?二用什么来统一?三怎么样看待这件事情?前提是文字的混乱,战国时期天下文字也不统一。是因为异体字简化字太多,随意性大,导致不统一。统一六国后统一了。带来一个问题,达到不可认。一文字本身混乱,便于政令的统一。政令统一是天下统一的必要措施。< ……此处隐藏18855个字……,高度评价的是郡县制,他还认为:“秦之所以革之者,其为制,公之大者也。”郡县制是公天下,是大公无私,没有把土地全部封给儿子,而是作为郡县统一管理。公天下之端自秦始。所以评价非常高。为什么唐人重视郡县制?人们对历史的评价总是从现实出发的,超越自身的评价不可能。唐代的现实是中唐时最大的是藩镇割据,唐初年,中央政府在边境的重要府设立都督府,这时设了十个,都有节度使,这是所谓的藩镇,最有名的是河朔三镇,魏博成德幽州,三州。这在安史之乱后,由于中央实力削弱,不得不封的,封给安禄山与史思明手下,有三大职责:可以扩充军队,可以任命官吏,可以收取赋税。死后,由部下继位,形成了著名的藩镇割据,后来发展到四十多,反叛,对中央政权形成极大威胁。柳宗元认识到郡县制要强得多。藩镇当时影响极大。柳宗元正是看到这一点,高度评价秦始皇的。秦始皇死后将近千年,柳宗元才成了他的知音。历史的魅力正在这里,千年后,后人体会到其价值。唐人明显与汉人不一样了,论秦出现重大转折,有肯定有否定。

  王立群读《史记》秦始皇(四十六)千古一帝

  从宋代到民国,对秦始皇的评价还是集中在坑术士上,有几个重要的评论者,南宋郑樵是大学问家,一生埋头著书,写过著名的《通志》,在其中写过两篇文章,《秦不绝儒学论》,有许多新看法,关于坑术士,是把意见不合的人杀了;秦始皇未尝废儒学,未尝不用儒学,只是一时之间的冲动,没有禁止儒学。依据有六点:刘邦建汉后有非常有名的儒生陆贾,这就是秦代的儒生,如果真坑的话,陆贾哪能活得了?还有郦食其,也是大儒,也是从秦过来的。还有制定朝仪的叔孙通,也是。还有一百多弟子,也是学儒学的。二世在危亡时召了三十多博士商议国事。项羽死后,鲁国的百姓不投降刘邦,刘邦是拿着项羽的人头,他们才降了。据此,他认为秦没有废儒,儒学对当时的影响极大。郑樵的观点,是第一次为坑术士事件翻案。这是大学问家,影响大。第二点,他认为焚书与秦始皇无关,责任在萧何与项羽。萧何要的是天下的地图,各地的人口等,拿走这些书,真正的经书没有拿。户口与税收的书取走了,项羽烧了余下的书,所以,对中国古代典籍伤害最大的是他们二人。南宋的大学者,郑樵的观点是这些。“自汉以来,书籍至于今日,百不存一二,非秦人亡之也,学者自亡之耳。”学者自己消灭的。这话的意思是汉代人为先秦注经,烦琐的注书让经书完了。这种办法导致经书非完不可。这个说法影响太大了。等于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翻案了,引发了后人的震惊了。后人第一个反对他的是孙承恩,《秦儒》中反驳他说,陆贾等确实活到了汉,这三个儒生当时没得到重用;二世确实是召集了三十多博士,但是博士杂,分管不同,不是纯儒呀。这个交锋在我看来,孙承恩更客观一点,郑樵的用意在说明,历史不能离得太近,距离太近没办法评价。

  郑樵之后,清与民国大家,朱彝尊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要责怪秦始皇,是逼得无奈了,当时依法治国,不允许法律之外的言论,从战国到秦代这时有特点是处士横议,民间的读书人对朝政可以指手划脚,秦始皇对此现象开始能容忍,后来越来越不能容忍。后来就借着淳于越事件引发了焚书坑儒,当时焚书是为了统一。他认为,秦始皇要坑的是乱道之儒。他得出结论是乱发议论的儒生逼得他没办法。是处士焚的书。这是公然为秦始皇开脱罪责。

  刘大(木魁),是清桐城派的代表,《焚书辩》说“六经之亡,非秦亡之也,汉亡之也。”是汉代搞得它失传。“书之焚,非李斯之罪”,在项羽。是项羽烧了书。民国时期,康有为在《新学伪经考》中提到:“秦焚书,六经未因此而亡,秦坑儒,儒生未因此而绝。”康有为也认为秦始皇不是灭六经的罪魁祸首。清代著名学者的讲法,让我们明白,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,受指责最多的是焚书坑儒,可是到宋与民国时被人们翻案。这说明人们对秦始皇的评价随着时间推移在发生变化。

  后代有关秦始皇的评价集中在两点,焚书坑儒与分封制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,写过《读通鉴论》,提出著名的观点,夫封建之不可复也,势也。历史的趋势决定只能搞郡县不能搞封建,封土建国。搞封建制集中在周代,是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,把土地分给宗室功臣,先朝后裔,这些人成了诸侯,这些人再封给卿与大夫,这种制度开始分的时候,由于周天子力量强,可以号令天下,因为血缘近,和睦相处,但是随着时间推移,关系远了,诸侯国有的经营得好,有的经营不好,或强或弱,强弱不平衡了,以强凌弱不可避免。最后凭实力说话了。这样出现了国力最强的诸侯,打着周天子旗号来维持秩序。随着霸业交替,诸侯国不断分化,形成新的强国,强要吞并弱,导致兼并。兼并到最后,只剩下几个大国,是战国七雄,一个最强的吞并了其他国,这是天下大势,是上千年的必然,没人能改变得了。这种情况下,一国兼并天下后,面临的选择是要么重蹈覆辙再分封再争霸再兼并,不想重蹈覆辙就实行郡县。这是王夫之的看法。秦始皇被惹得一把火烧了。还有一个好处,封建制,世代是诸侯,是终身制,弱点是贵以承贵,是贵族就世代是贵族,百姓就没有出头之日了。实行科举制,寒门子弟就可以有盼头了。这是王夫之的看法。

  清代顾炎武写过九篇文章,《郡县论》提到两点,封建演变成郡县制是一个过程,代替是历史的必然。“封建之失,其专在下,郡县之失,其专在上”。这种说法最深刻。前者周天子权力越来越小,而秦始皇的郡县制相反,权力都在上边。有辩证法的味道。这就是清代时,关于郡县与封建之争,顾炎武看得最清楚。

  袁枚有自己的看法,郡县制有三条:1封建有利于出思想家,百家争鸣出自周,在封建制下,中间有许多管不到的地方,比较自由,出现孔子等,到了郡县制,思想一统一,再也出现不了了,管死了。2诸侯中有贤的有不贤的,百姓拥护贤的,封建制底下,百姓选贤君的自由度大,搞郡县没有这种自由了。3郡县制郡守是皇帝派的几年一任,还没熟悉,就要调走了,不利于为百姓做好事。诸侯王一生在这儿,兢兢业业些。但是要是残暴的呢,一生不是没出头日?袁枚的话有合理的也不有合理的。但是明清的思想家对此的讨论超过了汉唐。民国时还有梁启超,写过《战国载记》:“天下之统一,势也。不统于秦,亦统于他国。而统一之愈于分争,则明甚也,以开汉以后之局,夫谁能御之,而秦与他国,又何择焉?秦并六国,实古代千余年之大势所趋。至是而始成熟,非始皇一人所能为,亦非秦一国所能为,其功罪尤非一人一国所宜任受也。”天下统一是大趋势,阻挡不住;统一之利远远胜于分裂,谁统一不重要;秦国跟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是一国一人之功,秦始皇的过错也不能由他一个人承担。这关键,这是梁启超的看法。

  明代李贽不能忘记。评价秦始皇中,是重量级人物。说了三点:“始皇帝,自是千古一帝也。”“始皇出世,李斯相之,天崩地坼,是圣是魔,未可轻议。”一出世,加上李斯的辅佐,掀翻一个世界。“祖龙是千古英雄,挣得一个天下,又以扶苏为子,子婴为孙,有子有孙,卒为胡亥赵高二竖子所败,惜哉。”李贽的评价集中在千古一帝,千古英雄,这种评价最高。终结了封建制,是帝国时代的开创者,了不起的是在政治制度史上把封建制终结了,这是历史大趋势,又开创了皇帝制度,是新制度的开创者,是圣是魔,不可以轻易评议。

《王立群读史记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